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 zhàn)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zhēng)胜利80周年。
中国电影人送( sòng)上了三份大礼,分别是《南( nán)京照相馆》《东极岛》和《731》。
他们( men)不约而同地把镜头从硝( xiāo)烟战场转向了平民求生( shēng)。

他是暗房里学习的照片( piàn)冲印的邮差。
他是浪涛中( zhōng)勇救战俘的渔民。
他是被( bèi)细菌部队囚禁的小贩。
这( zhè)种集体的创作转向,是中( zhōng)国战争电影非常耐人寻( xún)味的变革。
《南京照相馆》的( de)超级口碑和票房印证了( le)这次转向的正确性。
一个( gè)以平民为叙事为核心的( de)“抗战电影宇宙”逐渐形成( chéng)。

01 被忽视的平民战争
回看( kàn)著名的战争电影,他们的( de)视角可以大致分成三个( gè)层次:
统帅部的视野,比如( rú)《大决战》三部曲。
这类电影( yǐng)聚焦的是高层的战略和( hé)外交博弈。

战争英雄叙事( shì),比如《长津湖》《血战钢锯岭( lǐng)》《拯救大兵瑞恩》。
这类电影( yǐng)通常会展现军人个体或( huò)团体面对的生死考验。

平( píng)民生存史诗,比如今年这( zhè)三部抗战电影。
他们则描( miáo)写了战争夹缝里挣扎的( de)小人物。
这第三种类型,在( zài)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拍( pāi)得并不多。

传统战争电影( yǐng)偏好前两类视角有他的( de)必然性。
统帅运筹帷幄,电( diàn)影情节常常暗合历史转( zhuǎn)折的戏剧性。

前线战斗则( zé)是展现成熟的电影工业( yè)的好机会。
奇观和大场面( miàn)首先就是视听盛宴,还能( néng)顺便用残酷的战争,引入( rù)反战的思考。
平民的苦难( nán)却往往成为宏大叙事中( zhōng)模糊的背景板。

但优秀的( de)以平民为视角的战争电( diàn)影,同样有巨大的魅力。
《辛( xīn)德勒的名单》里,德国商人( rén)辛德勒在目睹纳粹对犹( yóu)太人的残酷迫害后,良知( zhī)被唤醒。
他倾家荡产,通过( guò)雇佣犹太人在自己工厂( chǎng)工作,拯救了上千条生命( mìng)。
电影是通过辛德勒作为( wèi)故事的切口,实则拍的不( bù)只是救人。
它还展现了纳( nà)粹的恐怖统治,犹太平民( mín)朝不保夕,以及他们在绝( jué)境中对生的渴望。

《钢琴家( jiā)》也是经典二战电影。
波兰( lán)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在( zài)华沙犹太区,经历了家园( yuán)被摧毁、亲人离散、同胞被( bèi)屠戮的惨剧。
他自己不得( dé)不四处躲藏,苟且偷生。
这( zhè)些平民虽身处战争的最( zuì)底层,却是遭受伤害最多( duō)、最深的群体。

他们没有强( qiáng)大的力量改变战争的走( zǒu)向,只能在各自的命运轨( guǐ)迹里顽强抗争。
这些故事( shì)或许没有宏大的战略布( bù)局,没有震撼的战争场面( miàn)。
但普通人在绝望情境下( xià)做出的抉择,不经意间选( xuǎn)择的人性,更加光辉。
正因( yīn)为如此,也更能让普通观( guān)众感同身受,引发强烈的( de)情感共鸣。

02 中国电影平民( mín)叙事浪潮
进入 2025 年,电影叙( xù)事领域似乎掀起了一股( gǔ)全面转向小人物的风潮( cháo)。
2D动画电影 《浪浪山小妖怪( guài)》以妖界底层小妖的视角( jiǎo)解构《西游记》,让无数年轻( qīng)人在“打工人”命运里照见( jiàn)自己。

《长安的荔枝》通过运( yùn)送荔枝这件小事,把宏大( dà)王朝兴衰转化为个体生( shēng)存史诗。
这股浪潮在三部( bù)抗战题材中达到高峰,形( xíng)成了独特的“平民抗战宇( yǔ)宙”。

《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城( chéng)一家小小的照相馆为故( gù)事舞台。
在日军侵华,南京( jīng)城沦陷的黑暗背景下,7名( míng)平民躲在暂时安全的照( zhào)相馆内。
他们本是这场残( cán)酷战争的无辜受害者。
可( kě)当他们发现了日军暴行( xíng)的罪证后,开始秘密收集( jí),誓死为历史留下一份真( zhēn)相。

从《东极岛》目前透露的( de)信息来看,故事围绕着东( dōng)极岛上的普通渔民展开( kāi)。
他们虽身处海岛,却未能( néng)逃脱战争的波及。
凭借着( zhe)对家乡的热爱和骨子里( lǐ)的人道精神,舍生忘死拯( zhěng)救战俘。

而定档“九一八”的( de)《731》,则将目光投向了侵华日( rì)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 xíng)。
以当地小贩王永章等平( píng)民为主角,他们被日军强( qiáng)行抓进 “特设监狱”,成了日( rì)军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 yàn) “材料”。
通过还原受害者遭( zāo)受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 huó)体解剖等极端折磨的场( chǎng)景,从平民受害者的角度( dù),揭露日军反人类罪行的( de)残忍本质。
也展现平民在( zài)绝境中,不放弃求生的反( fǎn)抗的精神。

这种平民叙事( shì)成为主流,反映的是当下( xià)观众对战争电影审美需( xū)求的转变。
观众不再满足( zú)于宏大叙事下对战争的( de)笼统认知,而是要深入到( dào)战争的微观层面。
想要通( tōng)过荧幕认识那些被历史( shǐ)车轮碾过的普通个体的( de)命运。

另一方面,这也是电( diàn)影创作者的进步。
他们意( yì)识到平民群体在战争中( zhōng)的经历同样是历史不可( kě)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 shèn)至有时候,是唯一重要的( de)一环。
他们对历史做出更( gèng)全面和更深刻的挖掘,从( cóng)中凝练出那个时代平民( mín)的代表。

与之形成对比的( de)是陈凯歌的《志愿军 3》。
这部( bù)电影还没定档,但大概率( lǜ)还是国庆节上映。
依然采( cǎi)用传统的宏大视角讲述( shù)战争。

虽然也用陈飞宇饰( shì)演的角色作为串联线索( suǒ),但整体还是想要展现战( zhàn)争的全貌。
三部曲的体量( liàng),涵盖了从战略决策到战( zhàn)场厮杀的各个层面,追求( qiú)大而全的叙事效果。
《志愿( yuàn)军 3》这种传统叙事方式最( zuì)终会收获怎样的口碑与( yǔ)票房表现,我们不妨拭目( mù)以待。

03 平民必须是战争的( de)主角
所有战争,特别是反( fǎn)侵略战争,说到底是为人( rén)民而战。
那么叙事权理应( yīng)归还人民。

从这三部作品( pǐn)中,我们看到平民视角的( de)终极力量。
当阿昌在暗房( fáng)因恐惧而双手颤抖时,观( guān)众本能代入自身。
若我在( zài)南京能否鼓起勇气藏起( qǐ)底片?
这种代入感是看将( jiāng)军运筹帷幄时无法产生( shēng)的灵魂拷问。

更深刻的是( shì),平民叙事会不经意间揭( jiē)示战争中,一个民族的文( wén)化韧性。
在《南京照相馆》中( zhōng),当日军拆运南京城墙石( shí)回国建“忠魂塔”实施文化( huà)殖民时,老金用幕布投射( shè)“大好河山”影像完成精神( shén)复国。
这些平民或许不懂( dǒng)国际局势,却能以最朴素( sù)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化( huà)的根基。

东极岛渔民不识( shí)字却懂“海上有难必救”,比( bǐ)任何主义宣言更贴近人( rén)伦本源。

战争电影的最高( gāo)使命不是复刻历史,而是( shì)让观众走出影院后,在阳( yáng)光下庆幸。
庆幸不必再为( wèi)躲避刺刀而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