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爾濱(하얼빈,2024)講述韓國義士安( ān)重根,於哈爾濱車站槍殺( shā)伊藤博文這名發動甲午( wǔ)戰爭、殖民朝鮮半島、中國( guó)東北與台灣的帝國野心( xīn)家的故事。父親寄望兒子( zi)穩重戒躁,取其名重根,而( ér)安重根是韓國獨立運動( dòng),或者換一個角度講,擺脫( tuō)殖民主義的代表人物。安( ān)重根等十二人斷指,稱作( zuò)斷指同盟,以血書寫「大韓( hán)獨立」四字,反抗日本的殖( zhí)民與掠奪——繼承這精神,2001年( nián)抗議時任日首相之小泉( quán)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20人( rén)於首爾剃髮斷指抗議;2005年( nián)為獨島主權問題爭議,2人( rén)於首爾斷指抗議。台灣人( rén)如果有意識,台灣如果有( yǒu)「士」,對於這樣的電影或史( shǐ)實,也就是擺脫殖民地二( èr)等公民的奴態,應該比其( qí)他人有更多的思索。
2、起義( yì)是什麼?犧牲是什麼?不是( shì)匹夫之勇,大開殺戒,不是( shì)「七殺詩」那樣放火燎原,而( ér)是充滿了複雜且深沉的( de)理性與感性的掙扎。我們( men)看到這群義士的分歧、矛( máo)盾、迷茫、懷疑、掙扎、怯懦、背( bèi)叛、自新和忘我,安重根在( zài)俄羅斯管轄的哈爾濱車( chē)站中槍殺伊藤博文,大喊( hǎn)三聲韓國獨立,但電影餘( yú)韻給了七、八聲,還帶回音( yīn),直穿人心。玄彬飾演的安( ān)重根在生命最後一刻的( de)回眸與凝視,那是什樣的( de)眼神,傳達什麼訊息?這一( yī)生從搖籃走向絞刑架,帶( dài)著顫抖的嘆息,無悔的赴( f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