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型之“县长卖城投( tóu)降”:
来自真实历史事件,辽( liáo)宁省朝阳县县长的张春( chūn)利卖城叛国。
九一八事变( biàn)后,沈阳沦陷,东北军都撤( chè)入关内,日寇占领了很多( duō)城市。尽管暂时还没到朝( cháo)阳县,但认为朝阳失陷是( shì)早晚的事。就在他寝食不( bù)安之际,突然接到日寇给( gěi)他的一封信。
信里日寇对( duì)张春利说,只要张春利能( néng)为日寇办事,他还是县长( zhǎng),而且兼任维持会会长。凡( fán)是朝阳县里的人只要放( fàng)下武器不抵抗,他们的财( cái)产都将受到保护。
张春利( lì)在和公安局局长廖春山( shān),馒头营民团大首领邹振( zhèn)祥商量后,一致认为正规( guī)军都跑了,朝阳根本无力( lì)抗日;于是三人顶着汉奸( jiān)骂名,为了一己私利,决定( dìng)放弃抵抗,向日寇献城。
于( yú)是,他们在暗中清理了主( zhǔ)张抗日的城内力量后,挑( tiāo)横幅挂彩旗,大开城门,迎( yíng)接日本鬼子开进朝阳县( xiàn)城,从此,朝阳县城和整个( gè)东北一样,沦落日寇之手( shǒu). 故事原型之“代县长抗日( rì)”:
该条主线也来自真实历( lì)史事件,“腾冲自组县政府( fǔ)抗日”。
1941年底,侵华日寇从缅( miǎn)甸登陆,直逼云南。云南大( dà)部分地区沦陷,瞬间从抗( kàng)日大后方转变成了大前( qián)方。腾冲县受到了日寇冲( chōng)击,县长邱天培等官员未( wèi)战先逃,带着政府印信连( lián)夜跑了。腾冲县一夜之间( jiān)落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dì),在此危难之际,一位白发( fā)苍苍的老者站出来振臂( bì)高呼。
“县长跑了,县政府没( méi)了,我们就是县政府!”
此人( rén)名叫张问德,他联合几位( wèi)抗日意志坚定的士绅,决( jué)定自己成立一个县政府( fǔ),扛起抗日大旗。
为了新任( rèn)县政府名正言顺,张问德( dé)首先找绑回了逃跑的县( xiàn)长邱天培,并逼其履行了( le)交接手续,才张贴告示,宣( xuān)布自己正式上任。张问德( dé)上任后,迅速将“火”烧到了( le)汉奸和日本人身上。他不( bù)仅鼓励民众参军抗日,还( hái)颁布了“抓捕汉奸,格杀勿( wù)论”的铁令。
此举无疑给腾( téng)冲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 wán),鼓舞了大家抗日的士气( qì)。
腾冲日寇最高军政长田( tián)岛写信劝降张问德,话里( lǐ)话外都在以老百姓的生( shēng)活安稳、生命安全威胁;张( zhāng)问德收到信后,挥毫写下( xià)了一封870个字的回信。列举( jǔ)了侵华日寇在腾冲犯下( xià)的斑斑罪行,并义正词严( yán)地指出了田岛信中最关( guān)键的漏洞——中国老百姓之( zhī)所以遭罪,还不是因为你( nǐ)们日本人?
在信的末尾,张( zhāng)问德还不失风度地为田( tián)岛对中国百姓的“关心”做( zuò)了一番感谢,并称“等你们( men)回东京了,我必亲自到靖( jìng)国神社去,为日本士兵祈( qí)求上苍,宽恕他们犯下的( de)罪孽。”
寥寥几百字,却句句( jù)诛心。
张问德《答岛田书》
此( cǐ)信一经公布,很快便登上( shàng)了各个报刊的头版头条( tiáo),不止云南人民,重庆、湖北( běi)以及全国各地的老百姓( xìng)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 yī)时间爱国浪潮席卷了全( quán)国,也极大增强了我军的( de)士气。
故事发生地原型“陕( shǎn)西潼关”:
《黄沙漫天》中的故( gù)事发生地铜关是一个虚( xū)构的地方,但其原型是陕( shǎn)西潼关。
1937年,日寇进犯华北( běi),北平、天津等地先后沦陷( xiàn),继而太原失守,敌人南犯( fàn),至晋南风陵渡,与潼关隔( gé)河相望,敌企图进而越过( guò)潼关,占领陕西,进军西北( běi)。
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 zhēng)之地,在此发生的战事多( duō)不胜数;潼关还是日寇轰( hōng)炸重庆、西安、汉中等地的( de)必经之路,这不仅说明了( le)守卫潼关的重要性,也让( ràng)潼关遭受了日寇更多的( de)炮火袭击。
潼关过去是个( gè)水旱码头,主体街道上最( zuì)多的就是盐店,山西运过( guò)来的盐从这里转运出去( qù),另有河南的铁、铜、染坊等( děng)以及山货行、火纸摊等,商( shāng)贾众多。日寇隔河从山西( xī)的风陵渡对古老的潼关( guān)城狂轰滥炸,昔日繁华的( de)县城遭到重创,满目疮痍( yí)。
1937年11月7日第一次轰炸开始( shǐ),日寇炮轰潼关近8年,用了( le)炮弹上万颗。
但潼关没有( yǒu)退缩,潼关人以血肉之躯( qū),将日寇阻挡在了陕西,8年( nián)不曾踏足陕西大地。 故事( shì)的内核:
这是一个批着荒( huāng)诞、黑色幽默外衣,却为歌( gē)颂民族气节而生的故事( shì)。
主角是个大骗子,他带着( zhe)两个小骗子,四处坑蒙拐( guǎi)骗——他们本想在铜关骗一( yī)把跑路,可铜关却突然遭( zāo)遇了大危机;而这个时候( hòu),他们施骗的对象,那些本( běn)该在此时“成为主角”的“正( zhèng)派人物”们,却一个个靠不( bù)住了,于是骗子们被逼无( wú)奈,却又毅然决然地站了( le)出来,在绝境时,承担起自( zì)己本不该承担的责任。
与( yǔ)传统价值观比较——这几个( gè)骗子很难被称为英雄;他( tā)们坑蒙拐骗,无法无天,甚( shèn)至贪生怕死,更不用提什( shén)么道德标准。
但关键时刻( kè),他们却展示出了中华儿( ér)女的气节、底线及敢为天( tiān)下先的精神。
和传统英雄( xióng)相比,这群骗子,更像普通( tōng)中国人。
许巍有首歌,《生活( huó)不止眼前的苟且》,但“苟且( qiě)”,却是大多中国民众的真( zhēn)实状态;我们平时的生活( huó)态度是压抑的,是无趣的( de),甚至是自私的——但当真正( zhèng)的国难来临来时,支撑起( qǐ)国家的,却往往是这些“苟( gǒu)且”的普通人。
我们平日怕( pà)事,关键时却不怕死;我们( men)平日唯唯诺诺,关键时却( què)毅然决然;我们平日抠抠( kōu)搜搜,关键时却一掷千金( jīn)。
平时的苟且,是因为我们( men)知道什么才值得用生命( mìng)去守护。
因为懂得恐惧,所( suǒ)以面对恐惧的勇气才更( gèng)弥足可贵。
那是中国人最( zuì)普遍的性格。
正因为苟且( qiě)和大义有反差,大义才是( shì)值得歌颂的东西。